我们的节日-------清明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涵盖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农业社会文明,也蕴藏着五千年民族的人文情怀。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强调着一种精神。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在每年4月,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称踏青)的好时候。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比如:蹴鞠、植树、放风筝、扫墓、插柳、射柳、斗鸡等。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寒食节的由来,是一个感恩的历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和介子推君臣相依为命的故事不仅仅是口口相传,史书记载,而且还在山西绵山给人以真实的见证。想起介子推毅然割肉饲主的故事,深藏着忠君固本的思想,重耳执政后即为晋文公,晋文公对介子推的忘却,很有些鸟尽弓藏的千古规律。而晋文公的幡然醒悟和费尽心机以求感恩报德的心情,令人惊叹不已。这个节日的来历正是感恩过程,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
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残忍的手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进程,中国便进入了更加黑暗的时代。从五四运动,到五卅运动,从二七大罢工,到省港大罢工;从南昌起义,到广州起义,无数先烈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汇成了江河!正是这无数的知名和不知名的先烈鲜血汇成的江河,奔腾不息,一泻千里,才把旧社会席卷而去;正是那汇成江河的烈士的血把旗儿染满通红,飘遍了全中国!我们要经常想一想,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烈士们之所以视死如归,义返无顾,是因为他们定下了为千百万在罪恶统治下啼饥号寒的群众而奋斗的决心。“人类解放不成,何以家为”! 在严峻的考验而前,我们的先烈,表现了最忠贞的气节,最丰富的感情,最高尚的情操。先烈们的理想也许不同,但是,他们几乎都会有一个共同的遗愿,那就是:“胜利的时刻请不忘记我们。”而清明节,则是我们缅先烈、知荣誉,学习先人、先贤的崇高精神的节日。
然而,中国人在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人生中,给你生命的人值得感恩,给你机会的人值得感恩,给你快乐的人应当感恩,给你勇气的人值得感恩,给你方向的人值得感恩,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会更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
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